选课类别:文理通识 | 教学语言:双语 |
课程类别:社科类 | 开课单位: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课程层次:本科 | 获得学分:2.0 |
社恐人差点似在第一节的后半节
前半学期会由赵老师讲一些理论的东西,讲得很好但和我预想中的不太一样,如果你想从课程中学到一些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失望——说白了还是一门师范类的专业课大纲,太理论化了以至于简单几节课聊一聊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课程中有很多小组讨论和观点交流,主要由赵老师的研究生or博后助教来推进,这学期大家的平均参与度不算高,导致有些环节进行得很艰难也很尬。但师范专业出身的老师还真是会很不一样,总能有办法强行进行下去。
大概期中之后会去小学听课,用时两周(这学期是12、13周,下暴雨往后平移了一周),然后剩下的时间都在一点一点为了小组课题研究做准备。
但这个研究就有点抽象了。小组的研究课题是从第一周开始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一开始是让大家自己聊对于“教育、心理、学习”感兴趣的问题,但这时候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宏观or太难,以至于在小学听两次课并不能直接研究,而当时并不知道,所以大家最后实际的研究课题跟最初相差甚远,乃至于简单到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好研究的。
以我们小组为例,我们的研究可以说是14、15两周内搞出来的,与前期的准备方向差别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课上会接触到一些很特殊的文科类(可能这么说不准确,至少是理工科不会接触到的)研究方法,使用的小组协作网站也很有意思。我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体验到了一套还算完整的文科研究流程(以及赶ddl的能力又增加了)。
另外,你还能在哪里见到一门课一个老师+4个助教嘛?
这门课大概的流程是,赵老师讲理论,然后中间会穿插几节课是助教上。理论课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参与,有组队,而且要自己去找队友,助教的课就是带着每个小组找自己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在一个知识论坛上进行。最后确定了研究题目后,会有两次去小学课堂听课的机会,回来后制作ppt、海报和3000字的项目研究报告(这是一个小组的任务,是可以分工的),最后一节课答辩。
考核方式:第一节课的时候写的是,课堂学习(线下)15分、网络学习(线上)15分,期中个人作业(2000字)30分、小组汇报和项目报告40分。但是期中个人作业我并不记得这学期有布置,然后线下课堂学习我猜是签到分,线上网络学习应该就是在知识论坛上参与。
本来选这个课是因为对教育心理学有兴趣,但是上了几节课发现其实并没有自己期待中的那么有意思,研究课题也大多没什么意思,比较无聊,而且有些课时会让你几乎全程参与而且要和人交流。最后上下来总体感觉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是太零碎了,有时候就要课后让你在知识论坛上写一些东西,不会占多少时间,但是是一件有点烦人的事情。
以上仅代表个人上课感受,也会有觉得课程很有意思的同学。这门课的老师和助教都还是挺好的。
本人的情况是签到全满,线上学习有一次课后的忘记在论坛上写东西了,然后小组答辩拿的奖非常好,最后被卡绩拿了A-,其实不是特别满意,不知道为什么论坛就忘写一次能扣这么多分。上人文课也会想着靠这门课拉高一些绩点,还是有些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