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文理通识 | 教学语言:双语 |
课程类别:专业导论类 |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课程层次:本科 | 获得学分:1.0 |
作为一门主要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导论课程,私以为不应该讲太多过于学术和专业的知识,应该主要引导学生的兴趣和介绍材料学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实际的应用,这样或许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门学科,产生想进入材料系后续学习的想法!
角度:不打算进材料系但选择这门课修导论课学分的人。
评价是元宇宙时代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同分异构课,主要课程安排都是隔一周听2小时讲座,会有不同的老师来讲,然后期末交个报告。不同点是,元宇宙那门课的考勤方式为每节课前做一次和上次课有关的Quiz,不听课的话可能会有一定影响?而这门课是纸质手签,一般在第一小节结束前后开始传纸质签到表,传一圈回到助教手上,然后没有传到的下课再去助教那里排队签到。重点是期末报告要找老师面批并签字,并且在页数不得超过两页的情况下还要尽量严格按照行业内的论文格式写作,别的课我生怕自己写不够,这门课我就疯狂简练语言。并且,工科老师还不太认EAP教的APA格式,好像要按照IEEE的格式。槽点是我开学初问助教论文格式是什么,他说才刚开学不急,结果最后快截止了突然扔上来一篇论文说要按照这个格式写,并且没按这个格式的最好改一下,这有可能是因为某位同学的论文格式太差了,找老师面批的时候老师绷不住,然后这位老师和助教提的要求。但是按照常理,期末报告的格式若有要求,理应在期中前后就公布的,不然别人搞完了还要回来返工确实容易被喷,助教也要再重新收一次,老师看着也不开心,大家都不好。
报告的内容是要求和某一位/几位老师的讲座相关,大概率没有PPT发回来,因此上课要及时拍照,不然都不知道报告怎么水。我个人写的报告是和第一节课第二小节刘老师的讲座有关的,后面面批的时候,刘老师很热情地帮我看论文,讲他课题组的研究,既可以做很物理的、很理论的东西,也可以做很动手的、很实验的东西,换而言之,欢迎各类人都去材料系,都去他的课题组。后面他还带我们参观实验室,讲每一个区域是在干啥。他还提到,他的课题组最近很有希望有个大突破,也许后面就会有论文出来?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不觉得期末报告要面批签字是一件麻烦事的话,这门课比元宇宙还好水,只需要认真听一个老师的讲座然后写报告就完事了,至于签到就各显神通了。由于我不是材料系的,从系外人评价报告内容,个人感觉就是好像确实有点意思,会被吸引到。当然,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写作业。总的来说还是推荐的,上完这门给我一种感觉就是21世纪既不是生物的世纪,也不是计算机的世纪,而是材料的世纪。
这种导论课给9分吧,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事情也没有那么要骂。1分扣在没有考虑到学生一个一个找老师看期末报告会很麻烦双方。
虽然到最后才要求格式什么的,其实你改一下下就好了,对应那个什么论文你不看也行。
这门课就是听听讲座报告,上面老师讲啥啥我们系啥啥的时候全当**,正常吹吹水。
报告其实我还蛮感兴趣的,材料系里面的同志的很多想法还真的是挺有趣奇特的。
期末报告我挑了最感兴趣的俞书宏老师的贝壳和河蚌,还和俞老师很开心聊了挺久,整体这门课就是适合对这些事情还很好奇的人吧。